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欲望会导致痛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释义】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有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些吧,只要少拿一半,你的手就能很容易拿出来了。”方法就这么简单:少拿一半!但结果却是:不仅把手拿了出来,没了痛苦,还拿到了半把栗子。

人的欲望有很多,生欲、死欲、食欲、睡欲、情欲、权欲、金钱欲、出名欲、求知欲、事业欲、健康欲、运动欲、旅游欲、出国欲、自我表现欲……有些欲望甚至不是几个字能概括得了的。这么多欲望,有的是生存、生活必需的,有的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有些人似乎看破红尘,隐形遁迹,不再追求世俗的欲望,可他又多了新的欲望—逃避世事的欲望,求得超脱的欲望。所以说,人的欲望之根是斩不尽的。

欲望越多越痛苦,尤其是一些很难实现的欲望,便会成为一种奢望。如果心里被太多的奢望长久地占据,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痛苦。贪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

有欲望的人才有痛苦。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越强烈的人痛苦也越强烈。当某种欲望处于可望不可及时,痛苦便乘虚而入。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人若不知足,明摆着就不常乐、不好过。愈不知足,人就会愈加绞尽脑汁地奔波劳碌、索取追求。如果一个人过多地专注于金钱、地位、荣誉和美色,就会贪心地去攫取、占有和掠获,但当不能随心所愿时,就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欲望过多,痛苦也越多。当你不堪重负、心力交瘁时,就会在过多的欲望中迷失方向,在怅惘、愤懑和失落中沉沦下去。

其实,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减少欲望。“快乐=特质/欲望”,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提出的快乐方程式,就是说: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懂得知足常乐,切忌贪心不足,会让你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灵魂都会栖息在一个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知足常乐驻足心中,心中便有了一盏指引你前行的明灯,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抗拒贪婪、自私和狭隘,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坦荡的胸怀、惬意的生活和宁静的幸福。

【感悟】

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真正看透的人,不会刻意去强求什么无欲。你不放纵,善加引导,欲望就难得泛滥,这样的人也活得轻松、舒心一些。何乐而不为?

佛门名家】

道安大师

道安大师(312—385年),自他建立僧团以后,中国僧徒有了严格的生活戒律,同时也为佛教僧团加入了凝聚的力量,使之能流传久远,为佛法的传播打下健全的基础。道安大师同时制定了《僧尼规范》、《法门清规二十国条》及佛法宪章三例,将僧团的行为仪规做了计划与统一。

在道安大师以前,僧人的姓,主要是以出生国或师父的姓为基准的。道安大师在长安率先提倡出家人以释为姓,自称释道安,后来的僧人也起而仿效,中国人一直沿用到现在,对于加强佛教僧侣的共同意识及僧团的统理有极大的帮助。他在当时名播四方,百姓称他为“印手菩萨”。鸠摩罗什在西域,听到他的名声,更称他为“东方圣人”。

欲望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你。

——《佛说本生经》

【释义】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但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须知,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清朝诗人胡澹庵写了一首打油诗《不知足》:“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把某些人贪婪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生活中,有的人就如《不知足》中所说的那样,永远不懂得知足。他们总是在满足了一个欲望的同时,又想得到更多,拥有更多欲望。这永无止境的贪婪,最终会使人迷失方向,并彻底毁灭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有的人拥有了荣华富贵,却永远失去了平淡的生活;有的人领略了呼风唤雨的成就感,却也领教了高处不胜寒的炎凉;有的人满足了被人吹捧奉承的虚荣,却得到了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残酷教训。

印度有一位哲学家说:“不知道满足的人,是多么不幸。”什么是满足?什么是不满足?满足就是拥有的比想要的多,不满足就是想要的比拥有的多。

其实当我们静观世间,茫茫人生路,碌碌有所求。满足和不满足只是一个人的想法,有些人已家财万贯还不满足,但有些人三餐不继也满足快乐。有的人官居高位,仍在孜孜以求地换取更大的实惠,而有的人刚过温饱,就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有的人为一点蝇头小利而闹得脸红脖子粗,而有的人为慈善事业掷万金于挥手之间。人世间的知足是什么呢?其实,满足不在于财富的多寡,也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力,而在于欲望的大小。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福”字会使你想入非非,不免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只是世界上没有救世主,所谓“福”,全靠自己去创造,去奋斗。福是平常,不要惊奇;福在身边,不要远求。一个人欲望不能多,多了反而背着沉重的包袱,也难得实现。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知足也是福。

胡澹庵的另一首诗《知足歌》也告诫世人:“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感悟】

希腊大哲伊壁鸠鲁说过:“如果你要使一个人快乐,别增添他的财富,而要减少他的欲望。”不可否认,人是有欲望的。美好的理想和健康的追求是人们上进的精神动力,但是,不可贪欲。追求也不可超出一定的范围。欲望过度,便会变成难以填满的欲壑,可以毁掉一个人美好的前程。学会知足,少一些欲望,也就会多一些幸福和快乐。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欲望会导致痛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