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学之特色
禅学之特色 1. 独特性 2. 即兴性 3. 方便性 4. 摧毁性 5. 互容性 6. 确證性 7. 灵活性 8. 创造性 9. 生活性 10. 即时反应性 这里举一个「丙丁童子来求火」的公案来讲解,使大家更能明白当中的深意。这是一个很出名...
禅学之特色 1. 独特性 2. 即兴性 3. 方便性 4. 摧毁性 5. 互容性 6. 确證性 7. 灵活性 8. 创造性 9. 生活性 10. 即时反应性 这里举一个「丙丁童子来求火」的公案来讲解,使大家更能明白当中的深意。这是一个很出名...
不贪求、不瞋怒 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餍,认为钱财我越多越好,名位我愈高愈得意,物质享受愈丰富愈舒适。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误蹈法网。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慾是很困难...
不怨天、不尤人 有一些人往往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吃了一点亏,马上就怨天尤人。譬如生病了,烧香求神明保佑身体健康,病情未见好,就责怪说:“我做人很好,为什么神明没有庇佑我,让我受苦受难呢?”有的人本来信佛虔诚,家人死了,埋怨佛菩萨没有垂...
放下自我 当你修行修到能将主观和客观完全放下之时,在禅宗称为“绝观”,也就是既不以自己的观点为观点,也不以他人的观点为观点,完全是以智慧来处理当前的事情。这便是无我的智慧,可以称之为悟境。 既然必须放下自我才能得到佛法的智慧,请问什么是“自...
智慧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无始以来凡夫有情颠倒执着实有二我而生。凡夫执着实有人我(主观精神世界、能取),为我而生种种烦恼,能障众生不得涅槃解脱,称为烦恼障;凡夫执着实有法我(客观物质世界、所取),对境而生种种分别,能障众生亲证所应知境,称为...
与魔共处 《佛传篇》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导师佛陀从出家、求道、降魔、成道,再到转-法-轮的完整经历。最开始对佛陀的了解来自于一行禅师的《佛陀传》,而这一次的学习,伴着佛陀成道的经历,再去了解佛陀所说的法,愈加的鲜明和深刻。 佛陀降魔成道...
法处所摄色的观修 百法中讲到色法有11种,分成三类,一是五根,表现在色身的五种色法,眼耳鼻舌身。二是五境,五根所缘的对象,五尘,色声香味触。还有一种是要用意识所缘的色法,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是极迥色,非常非常远,二是极略色,把物质一直细分...
他人的好恶不足以作为我们生命的准绳 网友:在工作中,被一个不是我的主管的领导经常刁难和阻挡仕途的发展,很痛苦,很压抑,很难平复心境。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如果他说得有理,那就努力去改善自己;如果他说得无理,大家都会看得分明。每个人心中都有...
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身份的叠加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是老师,我是学生,我是父母,我是子女,我是公务员,我是企业家,等等。身处社会中,我们都在按照这些身份生活,这固然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似乎还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知道要...
每一种性格的背后都有因果,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是苦难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说出抱怨的话。其实,所有的怨语,不管是自怨自怜,还是抱怨别人,在佛门里,都被称为恶语,都属于嗔心所致。 常常抱怨的人,实际上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 抱怨别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