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这个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固定的,能变成善也能变成恶,像水一样,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样,你在哪里挖个沟,它就往哪里流,你怎么教育引导,它就往哪个方向发展。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也就是说,君子与小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就比如小孩刚生下来吃奶,如果再多抱来一个小孩吃,他马上就开始蹬脚了,意思就是:“走开,这是我的”。一开始就有“我”的自私念头,就有嗔恨。根据这个判断,人性是恶的,因为这根本就没人教,与生俱来的。佛说学佛网

但按照佛教的思想,人性是缘起的,既非善也非恶,但在我们的生命中蕴藏着善的种子和不善的种子,善的心如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恶的心如贪、嗔、痴、无惭无愧等。每个人的生命在延续的过程中,应该说发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惭愧心特别强烈,稍微干点坏事就会强烈感到不安;有的人可能坏事干尽,他都觉得一点事也没有,这就是惭愧心在每个人生命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同样,有的人贪心大,有的人贪心小,贪心也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每贪一次,这个贪的种子就壮大了一次,就给贪的种子浇了一次水,它的力量就强大了一次,不断贪的结果,就会使这个贪的种子成为生命中的主人,此人的性格就以贪为主。反过来,有的人可能有佛法正确的指导,看到什么东西就想到无常,就培养了人性中这种不贪的力量,久而久之,生命中不贪的力量就越来越强,慢慢就形成淡泊的性格;有的人只要看到一些孤苦伶仃、受苦受难的人,不由的就会发起爱心,这就是在培养我们生命中慈悲和爱的力量,时间长了,这个爱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宰力量,我们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慈悲的人。所以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关键在于如何把持住自己的心。

当我们在身心安静的时候,我们人往往会进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各种思绪中。而这些思绪往往也会给我们带来各种担忧、困惑,痛苦等等。可细细品味这些烦恼,也都是自己自找的。人性到底在哪里呢?何处才是我们真实的人性?佛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每个众生最究竟的本性远离善、恶、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执著,语言无法描述,心里无法思维,超越一切的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本性。因此,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举例来说,就像一个七彩金刚钻石,它本身具有七彩的光芒,但是它被厚厚的灰尘盖上之后,则显得暗淡无光,但如果用布将灰尘擦拭干净,金刚钻石本有的光芒也会显现岀来。同样,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善的,但因为各种无明因缘障碍所覆盖,我们本性具有的功德无法显现岀来,所以佛弟子学佛修行就是为了清除一切的障碍,而现出如来藏的光明本性,也就是成佛。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关于人性的思考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