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佛门礼仪,二是居士入寺礼仪,来帮助我们了解佛门之中的礼仪规范。
第一部分佛门礼仪,介绍了各类礼仪动作和穿著佛门服装的适用场合、意义以及相应的动作要领,这里挑选了平时比较常见的佛门礼仪来梳理。
1. 合十:
它是佛门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遇到师父或者师兄,可以合十以示问候;或者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恭敬合十。合十这个动作,不仅要双掌合起,还需要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同时让气息下沉,最后身体放松,向前微倾。通过合十,可以帮助我们收摄内心,平稳情绪,集中注意力,并且给人谦和的印象。
2. 操手:
当我们在聆听长者大德说话,如果时间很长,可以从合十,改换为操手姿势。双手结弥陀印,高度在肚脐上方一寸左右,动作要自然,观想双手像捧着一尊佛。通过操手,帮助我们收摄身心,避免精神涣散。
3. 问讯
当我们到大殿,可以用问讯来问候佛菩萨;或者,遇到师父时,也可用问讯表达我们虔敬的心意。当我们在问讯时,把佛菩萨,师长供奉到顶门,承认自己的智慧福德不足,可以长养我们内在诚恳、谦虚的力量,同时也能让心安定,沉稳。
4. 礼佛
在供奉佛菩萨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礼拜,来感恩佛菩萨的恩德和忏悔自己的业障,使得自我执著逐渐减少,内心更加澄明。当我们在拜垫上,手心向上翻掌时,可以观想佛菩萨正站在我们的双手莲花上,接受我们的礼拜;当手心向下翻掌时,观想我们在领受佛法,度化一切众生。
5. 上香
上香是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感恩,提醒我们见贤思齐。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敬上一炷香或是三炷香都是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另外,香枝起火焰,要用手扇熄,不能用口吹灭,或是挥动香使火熄灭。
6. 请经:
因为有佛经的地方,就有佛。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以恭敬的方式对待经书、法宝。
7. 海青,缦衣
海青是皈依三宝的在家居士在参加法会等佛教活动时穿着的服饰。缦衣,只有受了五戒,和在家菩萨戒的居士,以及未受具足戒的出家众,才能穿着。缦衣更多体现的是功德表彰,以及提醒受戒者要严持戒律。
第二部分居士入寺礼仪,大致按照3方面来介绍,我们在进入寺院前,进入寺院后,以及离开寺院后,所应该具备的行仪。
1.进入寺院前
我们要注意穿着,以端庄大方的服饰进入寺院。
2.进入寺院后的行仪。这里没有全部罗列,挑选了三点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礼仪规范。
(1)进入寺院后,进退都应该靠左行走。遇到出家人时,要尊称“师父”,或“法师”等等,不能单称法名。法义上罗列了很多我们谒见、请示出家师时,应注意的细节。对于我们初学者,可能没办法一下子面面俱到。不过我们在和出家师父相处时,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他们,做到谦恭有礼,个人觉得也是如理如法的。
(2)进入大殿时,首先应靠着门边进去。从左侧进,就先迈左脚跨入。从右侧进,就迈右脚。当有很多香客集中进入大殿时,我们要注意礼让,不能践踏门槛,如果带着小朋友一起礼佛,也要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能踩踏门槛。礼佛时,要脱帽礼拜,不能使用中央拜垫,应该在大殿两侧拜垫礼拜。
(3)在寺院过堂,一是用斋前唱念供养偈,可以帮助我们提起正念用斋;二是用斋时,要止语,不能出声,以特定的手势向行堂师兄表达需求。三是用斋时,要端起斋碗,端身正坐。四是要爱惜饭菜,不能浪费。
最后,3.离开寺院后,我们不能私自带走寺院里的任何常住物,因为这些都是十方共有,但是如果是师父给的,就例外。
以上是法义梳理
心得:
之前去寺院,总有个困惑,寺院里供奉了这么多佛像,自己是不是得一尊一尊的都得礼拜。因为这个困惑的存在,所以往往礼佛到后面时,本来还很虔诚的心,也变得机械了,拜佛变成了完成任务。这次学习佛门礼仪,看到法义上说,“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看到这句话,心里就轻松了不少,以后礼佛,不必太刻意,不必非给自己设定限制。同时,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之前会因此困惑而产生烦恼呢,可能原因还是在于对住持三宝没有真正生起恭敬之心,自己只是把佛像当做佛像在拜,如果自己能把佛像看作是帮助自己摆脱迷惑的老师,是给自己人生辅以智慧指导的长辈,可能这样,自己会比之前再多一点恭敬之心和虔诚之心。
另外,之前去寺院,遇到师兄们,我们都会微笑合十,向彼此问好。那时候认为合十就是合起双掌即可,学了这节课,才知道,合十的动作要领涉及到4个步骤,没想到看似简单的礼仪动作,背后蕴含着大学问。当我们合起双掌,双眼下垂,注视指尖,气息下沉,身体微微向前倾的时候,我们借此动作,在逐渐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慢慢培养谦卑之心。现在也能一点一点的感受到,佛门礼仪动作的习练,其实是在帮助自己通过塑造外在的威仪,来修炼自己的内心,使她能够更加恭敬、谦逊、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