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再不修行就晚了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些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故宫、颐和园、长城……令很多人为之神往,希望有朝一日能踏上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圆成就是一名毕业于北京北方交大的大学生,却最终离开了这座让许多人留恋不已的城市,来到远离喧闹、繁华的雪域净地求法。

她常常为佛陀的故事泪流满面,一心追随导师的足迹,去实践一种远离过失的生活。

我毕业于北京北方交通大学,毕业时获工程学士学位。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我开始信仰并研究佛学。周围的同学对我学佛的举动甚为不解,尤其是看到我去寺院顶礼佛像、参与放生,有的竟怀疑我是否精神有问题。还有的则开始杞人忧天:这人以后可怎么活呀?

每当放假回家,我也喜欢静坐念佛,并为家人宣讲因果。家里奶奶、父母也认为我在搞迷信,不现实,头脑简单。面对亲人的反对与指责,我并没有动摇对佛法的信心,相反,一有时间就涉猎有关佛教的杂志与经典,以加深对佛理的认识。就这样,我边生活边学佛,直至最后来到喇荣圣地,并成了一名出家佛弟子。

对于人们的种种疑惑与看法,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是如何走上学佛之路,又是什么原因使我义无反顾、坚定信心的?

回想起来,最初的学佛缘起应该追溯到1996年。那时,我学习勤奋,从不懈怠。由于学的是机械专业,面对陌生的《机械原理》《机械制图》,我总是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有时一张零号的大图纸要连续画几天才能画完。

平时我就特别喜欢钻研,并因此参加了学校和北京市举办的多次数学和物理竞赛;我也曾在学校举办的绿色军营演讲赛中获得过第二名……不过这些如梦如幻的往事,我都已淡忘了。

没有晚自习的时候,我就到校图书馆四楼的阅览室去阅读报刊。有两种杂志我最喜欢看,一个是《名人传记》,一个是《气功与科学》。我虽然从未练过气功,但对那些神秘的事情和养生之道很感兴趣。

一次,看到《佛教文化》中有一则简讯:当代一位著名生命科学家将在北京云岗举行生命科学讲座,我便马上跑去了。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话中有一句触动了我的心灵。他说:你们听了这堂讲座后,也许会特别喜欢读佛经。尔后他就发给每人一本书,书中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读佛经,满怀着喜悦和好奇。书中说:“房子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身体不是真正的‘我’,它就像一座房子,本性是无常空性的。”我反复琢磨,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既然连身体都没有什么好执著的,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必要为了这些造作恶业。

从此以后,我在待人处世方面便不再像以前那么执著,对饮食、着装、财产、名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也不再有非理的要求。这些改变让我开始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幸福和安宁。一位大德说过:“知足是最大的财富。”而只有懂得佛法中最基本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后,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校门口买到一本《净土五经》,随后就非常恭敬、认真地阅读起来。当时,虽没有多少佛法基础,可是对经中所说,诸如对人莫造恶业;莫要杀生;莫欺诈经商;莫对父母不孝;莫对师长不敬;死时独去独往,唯有善恶业如影随形,其他富贵、权势、亲人等无有任何助益等的教言,我却深有感触。

后来又阅读了郑孝时居士在五台山编写的《释迦牟尼佛传记》,顿感整个身心都受到了洗涤。我经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才算理解了印度前总理甘地所说的话:“他(释迦牟尼佛)的巨大贡献,他的出家学道和毫无瑕疵的生活,在印度教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印度教也会永远感激这位伟大的老师。”

记得佛说过:人身难得,心即是佛。心能作天堂,心能下地狱,心能成饿鬼,心能作修罗。心善则一切善,心恶则一切恶。这些深入人心的话语,更使我认识到佛陀的伟大。我想:要听佛的话,好好修自己这颗心。

1997年春天,我从《英语周末》上看到一篇介绍北京千年古寺法源寺的文章,并且还附有彩色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个出家人正在寮房门口静坐,他身穿蓝色海青,双手结印,身体端直。这张照片令人油然而生一丝敬意。

在一个休息日,我便和同学一起朝拜了这座寺院。临走时,我们遇到了一位老师父,他坐在千佛殿门旁的长椅上,让我们坐下,然后开示说:“学佛好啊,皈依三宝,不堕恶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好好做佛弟子吧。”老人手捻念珠,嘴里不停地念着阿弥陀佛,不快不慢,满脸红晕,眉毛垂至眼角,我和同学从心里都很喜欢他。

同年4月份,我们又去了法源寺,当时正好赶上受三皈五戒。我问身旁的居士:“皈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皈依的善人与皈依的恶人有何区别呢?”她说:“皈依就是一心一意地依止、依靠。世间的天龙鬼神以及亲友都不能救度你跳出六道轮回,只有佛陀已超出三界,才有这个能力,‘天上天下无如佛’啊。不皈依的人虽然行善,但是福报享尽后,终要堕于恶趣之中,解脱遥遥无期;皈依的人作恶,当然要受恶报,但恶业受尽后,他还会投生善趣,因其往昔皈依的善根种子能使他速遇佛法,从而得到究竟解脱。”

我一边思考着居士的话,一边心想,到底要不要皈依呢?我的同学也陷入了犹豫之中。大殿的门此时已经开启了,求皈依的善男信女们开始陆续进入殿中。我发现人群中有与我同龄的,还有小孩子,而且又大都长得慈眉善目,于是我便也拉着同学进入了大雄宝殿……从此我们便正式成了佛弟子。只不过后来,我的这位同学一心专注于世间八法,根本不再研究佛学了,因而她的烦恼丝毫未能减少。

再后来,我便知道了法王如意宝的名字,那得益于一本介绍圣地喇荣的书。书中写道:“凡对上师如意宝有信心,见到照片、听到上师的声音,与上师如意宝结缘的所有众生,都必将往生极乐世界。”当时我的心十分迫切,每晚都要观看上师如意宝的照片,并祈祷能早日见到上师。又因为知道喇荣圣地有讲经说法,可以闻思修行,而且圣者云集,所以我也非常向往能到这里来。

结果正像人们所称叹的那样,上师如意宝不愧是圣妙吉祥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与佛陀无二无别,了知每个众生的心愿。毕业后不久,我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顺利来到喇荣,并成为一名出家人。

从离开校园到来佛学院之间的这段日子里,我留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当时许多人都为我能留京而羡慕不已。但我待在公司的时间越长,心里反而越不安。我无法忍受公司里的溜须拍马、尔虞我诈。我看不惯虚伪,更不忍心骗人。但在公司里,作为一个职员,你能干的只有这些。我的厌离心就是在此时开始萌生的。

而家人庸庸碌碌的生活方式更增加了我对这个世间的厌恶。家人给我买了上千元的奢华时装,他们说:“趁现在年轻,好好打扮。人死如灯灭,再不玩就晚了……”我想起了悉达多太子,如何舍弃万千荣宠,为道苦行。

我很难跟他们解释,但也由此知道了我必须去喇荣,而且越快越好。因为在那个没有一间寺庙、没有一点正法的家乡,父母家人一定会将我刚刚萌发的一点善根,连拉带拽地再次拖入生死河中。

对我而言,前面的故事已告一段落,在未来的修行之路上,我将牢牢记住《二规教言论》中的两句话:“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我也愿以此教言,与所有有缘者共勉。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把豪华别墅、宝马奔驰当作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他们对名利地位趋之若鹜,对声色犬马津津乐道。可他们并不明白,这一切对人的灵魂塑造、心理健康有着多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个人坚定地认为,圆成的选择才是真正明智的。

再来看看藏地的孩子,他们一般都秉性善良、心地纯朴,因为极少受到现代社会穷奢极欲生活的影响。而在大都市中,所谓的现代文明却正以影视等媒体为先导,在畸形膨胀的经济浪潮裹挟下,铺天盖地地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想到这儿,为藏地的未来,不免忧心忡忡。

任何一个品行端直的人都会感觉到,浓妆艳抹掩盖下的往往是一张张苍白的面孔;奇装异服包裹的常常是一个个干瘪的灵魂。美好的青春年华怎能在歌舞厅、酒吧、网吧里寻欢作乐,百无聊赖地虚耗?

年轻人,应该反省反省了,沉溺于物欲的生活,对你的心灵成长到底有多大的好处?

青春易逝,切莫让年华付水流。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再不修行就晚了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