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的觉醒
人生如戏,生活中饱受着悲欢离合、老病死苦的折磨。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生活中,无论长短,皆是一部完整的电视剧。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的好,外人看着,这个家过得不错,殊不知在欲望的诱惑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个人亦是如此。
八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是起早贪黑,为了家人的生计奔波忙碌着,只要有得吃穿,就非常知足了,再也没有更多的奢望了。而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欲望在不断的膨胀,吃好的美食,穿名牌的衣服。住宽敞明亮的房子。人们都还是不满足。
世间人如此,佛教又是怎样看待欲望的?
从道德的属性上,欲望分为善、恶、无记三种。如吃饭、喝水、睡觉以及人们正当的家庭生活等,这类非善非恶的欲望,就是无记的表现。对各种欲望不必刻意自苦其身,只要保持适度,不会带来多大的副作用。我们的色身就如工具,要善加养护,才能有效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得刚出家时,人们好奇的问,你们出家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和我们俗人不一样吧?末学回答,出家人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不同你们的是,我们独身,素食,要修出离行,了脱生死。
当今社会,一般的人,都是注重吃喝玩乐等物质财富的追求,却从来没有考虑自身精神财富的问题。而欲望本身是中性的,结果好与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所以佛教反对纵欲,但也不主张绝对禁欲,尤其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也要适度。如果无休止的追求欲望,内心就会动荡不安,烦恼也越来越多,作为佛子,修行为了成佛,为了帮助更多众生成就解脱,所以我们要以少欲知足为生活遵循的准则。并用佛法智慧去追求善法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有这样的目标,修行才有持久的动力。
生和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世间每天都有无数生命诞生,也有无数生命死亡。生和死贯穿了整个人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从出生开始,每天都在走向末日。年轻无所谓,一旦步入老年,对死亡的恐怖再也无法回避。寺里有个老人,学佛很虔诚,护持三宝也是忠心耿耿的,但就是不爱听死字,临命终时,为她助念,看她那种对生的渴望,正如导师所说,不想死,但又不得不死。当看到亡者亲人痛苦的表情时,末学就想,怎样才能救度他们呢?学习法义,让末学真正认识到现实的人生,知道了引导居士修行的方法。虽然人生苦多乐少,但只要得到人身,闻到佛法。就有离苦得乐的一天。
佛法认为生命就像瀑流,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尚未到来,不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因为无穷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以现在为开端。我的起心动念、语默动静,都会影响未来的生命,只有把握当下,才有好的归宿。
现实中,死亡随时可能到来,如果时时提起念死之心,想到世间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把握住真正重要的。只有这样调整心态,才能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顺利往生。
助念也是策励我修行、践行菩提心的良机。时刻提醒自己。死神随时都会带我走。所以佛教即重视现实人生,也重视未来的去向。
修行是人生的立足点,所以我要牢牢把握机会,精进修学,不但自己走向生命的觉醒。也让更多的人走向生命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