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不缘起”可否算作“缘起”?
“八不缘起”可否算作“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和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声闻乘的“业感缘起”,大乘的“赖耶缘起”、“真如缘起”,还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等等,都是各宗派或学派的核心思想,本文要讨论的是“八不缘起”,“八不缘起”一向被...
“八不缘起”可否算作“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和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声闻乘的“业感缘起”,大乘的“赖耶缘起”、“真如缘起”,还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等等,都是各宗派或学派的核心思想,本文要讨论的是“八不缘起”,“八不缘起”一向被...
唯识学的真实观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所谓唯识义者,就是阐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存在观;所谓法相义者,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在理论上,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反之亦...
略论“唯识”与“唯心”义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
“相”义揣测 “相”这个范畴在佛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可以说,佛学中各种学派分歧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对“相”义的不同诠释所致。如大乘佛学中的中观系与唯识系的区别,就在于对“相”不同态度。唯识系中的有相唯识观与无相唯识观也是区别于“相”的不同...
因相为体,能见为用 藏文《摄大乘论》中说;“就在此处(一意识说这样的情况下),阿赖耶识也可以安立为义(无性释“义是因义”——译者说明)之了别识。如果在此处安立阿赖耶识之了别识为义之了别识,就在此处(在一意识说的情况下),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了...
根、尘了别识就是种子和现行 这里需要先打通一种方便说与究竟说的关系,才好理解藏文《摄论》中后面一段话的意思。 唯识理论可以概括为“唯识无境”四个字。这个“境”字,包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根、尘了别识为因相,辨别识为能见 藏文《摄大乘论》中说;“眼等诸了别识,从色等为因相,和它们的辨别识为能见起,直至身辨别识为能见,这些就是(眼、耳、鼻、舌、身了别识)所具有的因相和能见。意了别识,具有从眼等起直到法的一切了别识的因相,由意辨...
关于“十二因缘”的几个问题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一点是佛教各学派各宗派都公认的,原始佛教讲十二因缘,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讲业感缘起,大乘中观学派讲八不缘起,大乘唯识讲赖耶缘起,大乘如来藏系讲真如缘起,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密宗讲六大缘起,...
从能所关系看唯识义的本质规定性 ——兼论唯识学理论体系之建构 何为唯识?唯识者是“只有识”和“不离识”的统一。从存在意义上讲,唯识就是只有识。从认识意义上讲,唯识就是不离识。据《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
唯识三性 三性是说,所有一切法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我们凡夫所能见闻觉知到的,实际上它们根本不存在,只是我们凡夫觉得、认为它们是存在的,因为这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的错误颠倒执着妄想所留下的记忆,在因缘聚合时又恢复了原来记忆的错误颠倒执着有实人实法...